文博资讯

名人故居保护之路:文物活化利用的良方如何开?

发布时间:2019-07-25    浏览:368    点赞:0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“龚自珍故居”的标识牌。院内的一位居民说,当时为了能住人,许多房子都翻建过了。上官云 摄

 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8日电(记者 上官云)由于自身蕴含历史价值、人文价值等多种因素,“名人故居”一直比较受关注。只不过,在漫长的时间里,有些名人故居状况较好,有些成为“大杂院”,不复原貌。这些故居应如何保护?记者此间相继走访了位于北京的杨椒山祠、龚自珍故居等地,了解其现状。

  北京龚自珍故居位于宣武门外上斜街50号,著名诗人龚自珍曾在此住过5年。院子原本坐北朝南,分为东、中、西三路,后改为广东番禺会馆。一位老街坊说,宅院的大门以及后花园、戏台、假山都没了,许多房子也翻建了,难寻旧屋踪影,因为腾退,不少住户都搬了。

  从这里出来,走出不远便是达智桥胡同,杨椒山祠便位于此处。它原本是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(号椒山)的故居,又叫松筠庵。清乾隆年间,松筠庵改为杨椒山祠,后来变成民居。目前,记者只能看到院落中狭窄的通道,而有名的“谏草亭”被砖块封得严严实实,似乎曾经住过人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位于达智桥胡同的杨椒山祠。据附近居民介绍,这儿一度还是菜市场。上官云 摄

  “院子其实挺大,但后来被隔成了三个小院,房屋也比较破旧了。”一位女士回忆,原先院子里依稀还能看得出假山石,就是长满了杂草,显得多少有些乱,“现在在腾退,好多户搬走了”。

  说到腾退保护,金井胡同的沈家本故居堪称一个好样本。沈家本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,历任刑部左侍郎、法部右侍郎等职,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。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沈家本入京后,就住在金井胡同。

  一度,这所院子变成“大杂院”,自建房遮盖了原本的布局,院子甚至只剩下一米左右的道路。在2015年3月底,沈家本故居进入腾退阶段,仅仅十多个月的时间,腾退完成,占地17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逐步恢复旧貌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沈家本故居还在修缮。一位男士说,希望正式开放后能进去参观。上官云 摄

  现在,院子正在进行修缮。隔着大门望去,相较原来,能看到院落已经“焕然一新”,格局规整。一位居民说:“我在附近住了很多年,期待建好后能进来参观”。

  谭嗣同故居沦为大杂院、萧军故居冷清寥落、二层小楼已呈颓势……这些年,类似报道不少见,很多人呼吁加强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曾建议,将田汉故居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,拆除违章建筑,修整历史院落,安置居民住户,恢复故居原貌,开辟为对社会开放的文化名人故居纪念馆。

  一些名人故居也确实得到了保护或修缮。就在2017年底,北京市西城区启动了15处文物腾退工程,其中就包括谭嗣同故居(即浏阳会馆)等。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西城区将有包括28处名人故居和会馆在内的50余项直管公房类文物完成腾退。

  对名人故居的界定,有专家表示,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、清晰的标准,但是,如果已经挂牌保护,那么就意味着住户不能对故居内部结构做出任意改动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
资料图:院落大门一侧的墙上,镶嵌着“谭嗣同故居”的标识牌。上官云 摄

  “名人故居如何保护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,也曾有不少专家提出很多合理建议。”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说,由于一些原因,有的名人故居变成大杂院,出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、保护文物等多方面考虑,腾退是应该的。

  当然,腾退是一方面,之后露出“真容”的故居如何保护利用是另外一方面。如果只是修缮后完全空置,也许意义并不大。刘阳建议,可以选择引进一些不会对文物造成再次破坏,而且富有文化、社会意义的项目,“比如开设博物馆、纪念馆等,供公众参观。而且引进项目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专家严格论证,最大限度发挥故居们的历史文化价值”。

  不过,刘阳表示,名人故居多如牛毛,没有必要全部开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,而是要通过论证,选择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,比如名人在此居住时间较久、创作出过伟大作品或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等。还要注意到,有些故居是私产,是名人后代居住其中,院落格局都保持的不错,“这样的合理居住也是一种保护”。(完)

推荐展览


文博动态

返回顶部